豐原慈濟宮後左翼廂( 三山國王殿 )‧三山國王

豐原慈濟宮

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,為潮州府住民,包含潮州人(潮汕人)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,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,成為粵東、東南亞、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。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——獨山、明山、巾山的三位山神。

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,當地舊稱霖田都,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。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,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,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,遂封三山國王。 據台灣鄉村禮俗記載,台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。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,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。

三山國王是山神,是無形的。所謂山神是:巾山國王、明山國王、獨山國王,分別鎮守廣東縣潮州府的巾山、明山、獨山三座山,並以之命名。所謂無形是:祂們是自然神,是山神,不是世人成道成仙的神。其姓氏及生平是後人尊崇而加進來的,用以增添三位國王民間的信仰度。

在歷史上有關三山國王最詳實、最具代表性的文獻當推元代劉希孟所撰的〈明貺廟記〉,內容是這樣的: 「皇元統一,四海懷柔,百神累降德音。五嶽四瀆,名山大川,所在官司,歲時致祭,明有敬也。故潮路三山之神之祀,歷代不忒。蓋以有功於國,宏庇於民,克至於今日休。潮於漢為揭陽郡,後改為邑。於西北里有獨山,越四十里又有其峰,峰之右有亂石激湍。

東潮西惠,以石為界。渡水為明山,西接梅州,州以為鎮,越二十里有巾山,地名霖田。三山鼎峙,其英靈之所鐘,不生異人,則為神明,理固有之。 世傳,當隋時,失其甲子,以二月下旬五日,有神三人,出於巾山之石穴,自稱昆季,受命於天,鎮三山,扥靈於玉峰之界石,廟食於此。其地有古楓樹,降神之日,上生蓮花,紺碧色,大者盈尺,咸以為異。鄉民陳某姓者,白晝見三人乘馬而來,招己為從,忽不見。未幾,陳遂與神具化,眾尤異之,乃周爰咨,謀巾山之麓,置祠合祭,前有古楓,後有石穴,昭其異也。

水旱疾疫,有禱必應。既而假人以神,言封陳為將軍,赫聲懼靈,日以益著。人遂封化王,以為界石之神。 唐元和十四年,昌黎刺潮,淫雨害稼,眾禱於神而響答,爰命屬官,以少牢致祭,祝以文曰:淫雨既霽,蠶穀以成,織女耕男,衎衎欣欣,是神之休庇乎人,敢不明受其賜。宋太祖開基,劉韔拒命,王師南討,潮守侍監王某,訴乎神,天果雷電以風,韔兵敗北,南海以平。逮太宗征太原,次城下,忽賭金甲神人,操戈馳馬突陣,師遂大捷。劉繼元以降,凱旋之夕,見於城上雲中曰:潮州三山神。

乃昭封明山為靖化聖德報國王,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,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,賜廟額曰:明貺,敕本部增廣廟宇,歲時合祭。明道中,復加封廣靈二字,則神大有功於國也。 尚矣!潮之三邑,梅惠二州,在在有祠,歲時走集,莫敢遑寧。

自肇跡於隋,顯靈於唐,受封於宋,迄今至順壬申,赫若前日事!嗚呼盛哉!神之廟食於是邦,與山為礪,與海同流,豈徒曰捍我一二邦以修!」 三山國王最早出現在地方誌書的記載,應是明嘉靖年間刊行的《潮州府誌》所記載的: 三山:一曰獨山,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;一曰明山,離獨山四十里;一曰巾山,離明山二十里。相傳有三神人出於巾山石穴,因祀焉,今廟猶存。

此外《永樂大典》及《韓江見聞錄》也出現三山國王的記載,清代以後有關客家的文獻卻少見有此神的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