豐原慈濟宮有方匾額「明德馨香」,安靜地在大殿虎邊高懸著。以目前慈濟宮內匾額類的古文物年代推論,當以此為最早的一方匾額。捐贈者是清朝中葉粵籍名儒吳子光〈字芸閣〉先生,一位充滿時代傳奇的學者,能於慈濟宮留下文物,除彰顯媽祖聖德永照,更可看出慈濟宮百年來重視文化教育,黎民百姓與博學鴻儒,都是豐原媽祖慈悲庇護的信眾。
「明德馨香」的源起,在於清同治年間,吳子光先生在苗栗定居的族人,因有與官署之間有誤會而興訟。當時芸閣先生往來於神岡三角村與葫蘆墩街一帶,提攜並教育無數學子入聖人之門。爭訟事起,族人焦慮的不知所以,故南來請吳子光回苗栗族銅鑼調解,希望以魯仲連之法,化解雙方岐異讓誤會冰銷瓦解。清同治十年〈辛未,1871〉,歷經多次折衝樽俎,吳家族人終能於官非中全身而退,並為地方上重要仕紳。
當事時吳子光定居在岸裡大社,並任西席於筱雲山莊,課程安排妥當後即北返苗栗,他路過葫蘆墩時入媽祖廟請求媽祖開示指點明路,媽祖聖示此次官非當能逢兇化吉。芸閣先生於南返後,深感聖母慈悲,敬獻「明德馨香」匾以誌此事。
此時的葫蘆墩街市況,在戴潮春事件後逐漸恢復生機,慈濟宮當時的坐向還是坐北朝南〈面對復興路〉,戰後雖有富戶林珠先生修繕,媽祖廟自嘉慶朝後缺少修理資源。在萬事不具足中,媽祖沒有放棄她的信徒,堅定守護葫蘆墩街的繁榮。
「明德馨香」匾爾後歷經光緒年間的重建,乙未割台與日治時期的年久失修,有傳言曾被棄置於牆角一隅,在水竹居主人日記中,有記載張麗俊先生想重修這塊匾,並告知吳子光先生的孫子。這也間接記載匾額的主人,與其後代遷移至葫蘆墩接發展的軌跡,雖無詳細談論過程,口耳相傳與他後代的證明無可置疑。
歷經無數的兵燹與天災地變,「明德馨香」可能是慈濟宮內最古老的匾。是半部葫蘆墩街開發史的見證者。此事對芸閣先生可能不是大事,所以不收入先生的著作中。曾有某研究生來探討,謹用以上文字佐證,事後他實地踏查吳子光足跡,順利完成研究論文並取得學位。
吳子光先生是清朝中葉,文壇上是著作等身的學者,更是葫蘆墩地區重要的教育家,學生門人均為社會棟樑之材,岸裡社末代通事潘永安在帳下受業多年,使岸裡社之社學在清代土番義學規矩裡堪稱第一。吳子光在此除了擔任社師以外,又因與三角仔庄的呂家交好,任教於呂家,成為呂汝玉、呂汝修、呂汝誠的老師,呂如修與丘逢甲為同科舉人,他對於岸裡社及地方教育影響深遠。慈濟宮能與此重要人物有關,認識吳子光是重要的課題。
清嘉慶24年〈1819年〉吳子光出生於廣東省嘉應州,他的祖父曾來台營生於岸裡社,置有產業在社口等處作為吳家的「續命田」。道光17年〈1837,19歲〉吳子光第一次來臺,於三角仔莊認識當地首富呂世芳。同治三年參加舉人考試,次年放榜,吳子光中舉,自此吳子光更是成為臺灣中部各書院爭相邀請,並聘為教席的首要人選。
光緒二年(1876)他放棄科舉之業,投身於教育,正式受聘於神岡呂家的「文英書院」。加之「筱雲山莊」的藏書兩萬一千餘卷,以及舉人吳子光的才氣,吸引無數學子欲前來「文英書院」就讀。其中以呂家「海東三鳳」、謝道隆與丘逢甲等更傳為佳話。光緒九年(1883)四月十一日午時捐館,享年65歲。
吳子光定居於臺以後,歷經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共四十一年,一生中有三分二的時間都在臺灣。自中舉後,名聲起,更是紳商富戶爭相接待或聘師的對象。吳子光終其一生從事教育,在中部地區的傳道、授業,培養出無數賢達之士,臺灣中部文風漸盛,有相當密切的關連。
以三角呂家為例,在文化教育水準提升上貢獻良多,透過呂家經營的教育系統,促進族群間的融合與降低社會上的紛爭。其中以梓潼帝君會與中和季為代表,至此以後葫蘆墩街文風大開,漳州人與客家人攜手共創美好文化前程。
簡而言之,吳子光對臺灣的影響有四:一、人才的培育;二、提升臺灣中部地區文風;三、文學作品的保存與刊行;四、影響力的擴展與再次擴大〈如傅錫祺與張麗俊曾受業於謝道隆先生〉,影響人數既多且長遠。
附帶一提,清同治13年〈1874年,甲戌〉,吳子光的世侄生員吳師濂等五十三人,結關聖帝君祀典會。在張麗俊先生修繕慈濟宮時,恭請關聖帝君入祀,以彰顯帝君在傳統文化上重要性。
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吳子光先生為葫蘆墩地區教育,樹立百年標竿,提攜後進不遺餘力。他的學生們成就更傳為美談,先生著作等身,為後人留下大量珍貴文史資料。豐原慈濟宮於歷史洪流中,與他有令人驚喜的交會,長輩們承此優良傳統,勉勵學子努力向學,發揚吳子光先生在教育上的奉獻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