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蘆墩圳是中部地區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,清雍正元年(西元1723)岸裡社通事張達京以「割地換水」的方式興建,時迄今日,即將迎來開圳三百年,在這別具意義的時間點上,豐原高中的學子們也走出校園,踏上了一場與圳水的深度對話之旅。
連日未歇的雨,讓空氣中瀰漫著水的濕潤,我們在天色陰霾中展開旅途。今天水圳踏查的領路人,是深耕豐原文史已久的廖啟宗老師。第一站是距石岡壩不遠的一座渠道,在行車高速通過的產業道路旁,這無疑是塊祕密小天地。倒虹吸的設計,使得此處出現了飛濺的噴泉,我們隔著路邊低矮石牆,靜靜的欣賞洶湧的濺泉,乍看之下竟有幾分神似美國黃石公園裡的間歇泉,別有一番異國趣味。
第二站來到了石岡水壩,這是引大甲溪水,滋灌北台中之源。我們一行人跟著廖老師的腳步進入園區後,沿著旁邊的步道拾階而上,登上壩橋墩頂,尚在喘息之間,眼簾早已被映入的景象填滿。一潭遼闊的壩池與天際連成一線,遠方的青山綠水也在雨霧迷濛中向我們問候招呼。慢行在壩頂,廖老師一路解說著石岡壩和葫蘆墩圳的歷史與故事,宜苹老師還特別準備了望遠鏡,讓大家能清楚地眺見遠處葫蘆圳的清代取水口,當下的我們,彷彿親見了三百年的歷史更迭。更令人驚喜的是,綿綿細雨也逐漸停歇,厚重的雲層裡竟透出難得的陽光,灑在池面上波光粼粼,這意外的美景,讓大家不禁沉醉中,久久無法移步離去。
沿著葫蘆墩圳水,我們接著抵達了萬定汴這個水門,這裡有座造型特殊,狀似口琴的引水橋,曾經見證一段因搶水而發生的械鬥,那段為水拼命的歷史,深深震撼著我。繼續往下流走去,到了位於角潭路的水上土地公廟,在廟宇正後方有棵蓊鬱的榕樹,為這方信仰空間增添了沉穩寧靜。土地公廟安穩地坐鎮在東汴與西汴的分流道上,護佑著當地的人民安居,這是我看過最特別的土地公廟了。
水圳踏查來到了尾聲,因天候不佳,整趟路程中少不了斜風細雨的陪伴,但也為今日的水圳之旅添了一絲懷古之情。從石岡水壩的宏偉壯闊,一路到頂角潭、大鴛鴦汴土地公廟,最後以葫蘆墩水岸花都作結。就讀豐原高中以來,頭一次在雨中,和師友們靜靜享受如此深度的漫遊之旅,也終於親身體會何謂有著「依山傍水」、「水岸花都」之稱的豐原。
在親身踏查與回探歷史中,我們開啟了不同的視野,也嘗試將走讀過程裡的所獲所感,化作筆下文字,為葫蘆墩圳寫詩。從詩的發想與構思,到著筆寫作,再和老師一起反覆修改詞句內容,赫然發現,詩作裡早已含藏著那一日走過葫蘆墩圳後,留存下的千絲萬縷,太多的想法與感受,竟難以用精簡的詩句訴盡。
詩作完稿後,我們相約在冬日的暖陽下,拾起校園裡四處紛飛的葉和花,佐以陽光溫煦的照看和清水的洗禮,文字有了全新的色彩和溫度,最後將蔚藍色的詩卡夾在麻繩上,等待徐徐的風把詩卡拂乾,看著鋪上了水色的詩卡牆,心中滿是感動,甚至有些不可置信,從水圳踏查以來,大家並肩徐行,竟已經走了那麼遠。牆上掛著的每則詩篇,都是我們一起走近、觀看這片土地的視角,行句之間更乘載了創作時從陌生到親近的心意與故事,這是一場我們與葫蘆墩圳最真情的對話,也是豐原在地學子,為這潺潺流動了近三百年的圳水,所獻上最深情的祝福。
注:「詩話葫蘆墩圳」將於111年4月29日開展,歡迎各界蒞校參觀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