豐原慈濟宮淺談「慈濟宮修繕略記」 文/廖啟宗

豐原慈濟宮

以下為上半篇
事有不必記,有無可記者:非必山區僻壤,即大邑通都亦置之物論。若慈濟宮修繕,宏敞冠中州精華,稱上堡何妨。溯其源委焉,原夫創造之初,年湮代遠,廟貌若何?香火若何?幾經改易,無文可考,未得其詳。約在前清雍正之間,蓋張達京合廖朝孔開築葫芦墩上、下埤圳,在彼時也。

以下為下半篇
光緒己卯春,紳董林振芳重新而改築,肇基鞏固、輪奐宏開,香祀亦因之壹振;惜當年脫略,未記其事。明治乙未秋,帝國領臺,為屯所充學校,雖峻宇雕墻,難免土崩瓦解。大正壬子春,殷紳協議修繕,舉林慶連總代申請,經佐久間、明石、安東三總督,三回許可,募集寄附金貳萬四千圓也。 林慶通書左。

關於豐原慈濟宮正確的史料不多,由許多事件的匯流,像完成美麗的拚圖,逐漸將還原慈濟宮早期的原貌,近三百年的時光久遠,要交代與認識的人事物,更是不可勝數的繁複。先賢張麗俊先生與林慶通先生,兩位於大正十四年(1925年),廟宇修繕後為文記述,鐫刻於石上並為丹墀內壁堵的一部份。兩位先賢的文字,有最堅實的公信力。

本文將簡單介紹林慶通先生,與內文的研讀,希望能達到認識慈濟宮的過去,展望未來,彰顯豐原媽祖聖德浩大,神庥廣被,慈愛每位葫蘆墩居民。

「慈濟宮修繕略記」書寫者為林慶通先生。其先祖是廣東饒平客家籍後裔,來台移墾初落腳苗栗苑裡,後卜居於本區的烏牛欄庄,晴耕雨讀努力經營,家業日漸興旺,終成為地方旺族。林慶通先生更精於書法研究,本篇以臨摹東漢「乙瑛碑」而寫,字體筆韻雄健剛勁又兼具宗廟典雅之氣的代表作。

「宏敞冠中州精華,稱上堡何妨」本地區在清朝隸屬彰化縣貓霧拺堡的拺東上堡,範圍大約在今潭子以北至大甲溪岸,葫蘆墩街在此形成市集,與葫蘆墩圳的開發有深遠關係,先賢用心修繕慈濟宮,期許在中部地區最為莊嚴精彩。

葫蘆墩圳的開發始於雍正元年〈下埤,1723年〉,張達京與平埔族岸裡社土官潘敦仔攜手,以「割地換水」與「二八分水」方式,籌資興修水圳於大甲溪旁的埤頭,灌溉區在葫蘆墩與神岡岸裡大社,此即葫蘆墩開發之始。

清雍正十年〈上埤,1732年〉張達京與岸裡社再次修築水圳,並與其兄張達朝,及廖朝孔等六位墾戶,聯合組成「六舘業戶」再接續水利工程的興修,受惠區域更加寬廣,於乾隆十二年時灌溉水利已遠達今台中水湳一帶。

灌溉用水充足了,吸引更多原鄉人開墾定居,各地街庄如雨後春筍般成型。葫蘆墩街因交通地利之便,逐漸發展成重要商業街。媽祖香火由臨濟宗善念法師攜帶渡海來台,擇吉於現址安住並宏法利生。廟宇早期稱「觀音亭」〈坐北朝南〉,約在嘉慶初年改稱「慈濟宮」,媽祖靈感顯聖跡,為地方帶來繁榮和平,民生樂利安康。然因戴潮春事件,廟貌受到嚴重傷害。

林振芳先生

光緒五年〈1879年,己卯〉,神岡社口大夫第主人林振芳先生,感念媽祖德澤助其子林柏璿考中秀才,樂捐出資八千兩重建,今日規模奠基於此次重建。據傳,林振芳先生將廟宇座向,調整為坐南朝北,迎接日漸繁榮的葫蘆墩大街。

中日甲午戰後,乙未〈1895年〉割台議成。日軍沿大甲溪岸至葫蘆墩,軍隊駐紮在開漳聖王廟,隨軍女眷則以慈濟宮後殿為女子學校,兩側廂房為其住所。「雖峻宇雕墻,難免土崩瓦解」,莊嚴神聖的廟宇失去往日光彩。大正元年〈1912年,壬子〉林慶連先生為代表,向總督府申請修繕,歷經六年,三任總督終能開始修繕慈濟宮新風貌。

歷經百年來歷史的風雨,慈濟宮在無數先賢仕紳的用心維護,成就今日的莊嚴與香火鼎盛,媽祖慈悲護眾的故事,將永留人間為百世佳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