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迎接萬福,掃除千災」和煦春風中,豐原慈濟宮迎接相距廿年的建醮盛大祭典。前幾年媽祖帶領信眾走過大街小巷,賜福萬民。甲辰年信徒們又迎請媽祖上公老坪,陪大家一起過元宵節,因緣殊勝。由公老坪景觀平台向南眺望,是一片無垠的台中盆地,是三百年來葫蘆墩圳灌溉的區域,多少豐收喜悅歌聲與戰火中的吶喊聲交替,無數騷人墨客與英勇戰士,奉獻出熱血與生命。盆地中段今行政區屬於豐原區田心里、南陽里與鐮村里,是地方文史的重心,且略說一二。
先賢張達京於1733年組「六館業戶」興修上埤幹線,將葫蘆墩圳的水發揮最大效用,約在乾隆12年〈1747年〉已遠至台中水湳的陳平里。在後人繼續興修下,由葫蘆墩圳東汴,於台中舊社跨越台鐵鐵道與中山路,成為柳川〈早期名為「邱厝溪」〉上游。飲水思源,大家共同使用大甲溪豐沛水源,也共同傳遞天上聖母、觀音菩薩等眾神對黎民百姓最深的祝福。
清朝時的街庄制度下,甲辰年遶境約從南陽里開始,日治前稱下南坑庄,向東高起的地形方便排水,早年成就許多大家族如張麗俊先生的宅第〈水竹居〉等。烏牛欄庄〈今田心、豐田里〉,與鐮仔坑口庄〈今鐮村里〉。地形上是為烏牛欄溪的沖積扇與旱溪交會的優良耕地。清朝早期有平埔族烏牛欄社人居住,曾經也是幫助平亂的英勇健兒。道光三年遷徙到埔里,帶去族群的生活方式,也將烏牛欄這名稱留在埔里盆地,紀念族群的歷史以示不忘本。
漢人入墾烏牛欄與鐮仔坑庄的時間略遲,早期水利失修幸得充沛的山澗水源,居民生活水平逐漸後來居上,是豐原重要的農業區。灌溉水利上,旱溪與烏牛欄溪匯流,在大雨期奔流泛濫成災,與天爭生存的無畏精神,開墾出更多適合精緻耕種的農地。清光緒19年霧峰林朝棟先生,繼續開築八寶圳到聚興庄成就水田的期待,可耕水田處故新地名;「新田」,連接鐮仔坑口的豐饒再更富庶。一般而言,「田心」是客家人與漳州人建成的聚落,有別於泉州府籍的「田寮」。依著地形向西南側微微傾斜,葫蘆墩圳東汴幹線為主要灌溉溝渠,將源源不斷的大甲溪水,經由圳溝遠送至舊台中市區〈柳川或稱邱厝溪〉,更細膩的深入北台中盆地的每寸土地。
葫蘆墩街田心仔庄先賢當以謝道隆〈字頌臣〉為代表,先生父親精於醫術,仁心濟世,不數年家資陡發巨萬。頌臣自幼好學不倦,曾遊學於吳子光先生門下,光緒元年以第五名進取臺灣府學秀才。後受聘執教於大雅上楓張家「學海軒」,傅錫祺與丘逢甲師事之,並與丘仙根為世表親。丘逢甲與傅錫祺與吳子光等人都在慈濟宮留有墨寶,增添文化上光耀的一筆印記。
謝道隆的後代謝文達先生,以精湛飛行技術投入抗日行列,愛國情操令人肅然起敬。
烏牛欄庄因漢人逐漸遷入,形成田心、烏牛欄與鐮仔坑口等庄。今鐮村里舊名鐮子坑口,位於現豐原市東南端,漢人林良明為此地之首墾戶,林先生為大戶人家擁有許多佃農與長工,為鐮村開挖灌溉溝渠接通八寶圳水,雖然以旱溪與烏牛欄溪與葫蘆墩街為界,修築金谿橋與水景橋交通,土地豐饒農業興盛為葫蘆墩街大糧倉。
鐮仔坑口主要宗族是饒平林、楊、涂姓,算是一個所謂福佬客村落。日治時代曾經引進菸草種植,全盛時期有高達八成農地都種菸草,甚至有超過一百棟菸樓。鐮村里的綠竹筍與葡萄更是特產農作物。70年代鐮村里完成面貌新改造,大量新住民移入與工廠進駐,已是工商發達交通便利之現代化農村。
時代的推移中,烏牛欄庄以神農大帝為主的神明會,參與祭祀的人員漸少,於是大眾最終決議,及張麗俊先生的邀請,最終恭請神農大帝入祀慈濟宮稻香殿,原信眾則將祭祀產業捐出,共成地方信仰上的美談。
鐮村里人文匯萃以林家為例,雖無科舉加身,然其族內諸位堂兄弟,均勤奮好學於傳統文化,並為地方留下無數瑰寶,並熱烈參與豐原慈濟宮的修繕工程。林慶連先生統合地方意見後,三次北上總督府完成修繕申請,林慶通先生接續並留下佳話無數。在1936年墩仔腳大地震後,面對可能被拆除遷移時,扶大廈於將傾護住豐原媽祖聖殿。
林慶通先生廣閱群書並精於書法,筆者常聽許多習書法的老師稱讚「慈濟宮修繕略記」〈稻香殿側〉,筆鋒端莊直追漢「乙瑛碑」帖風格。筆韻雄健剛勁又兼具宗廟典雅之氣。
豐原慈濟宮自日治時代修繕安座至今,百年來天上聖母恩澤廣被,護持每一位信徒平安。自瘟疫漸緩和時,即帶領信眾下鄉繞境,走遍大街小巷賜福。民國113年歲次甲辰年,恰逢每隔20年一次的建醮活動。大家都以虔誠歡慶的心籌畫準備。媽祖今年遶境路線殊勝,筆拙無法道盡精彩豐盛。一起踏著愉悅的步伐,追隨媽祖鑾轎全力向前走向幸福的康莊大道。